【广州日报】“透过你们的眼睛,我又看到了我的孩子”

2020-12-23
    中山一院举行器官捐献1000例感恩会暨2020年移友会

    “透过你们的眼睛,我又看到了我的孩子!”12月2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的器官捐献1000例感恩会暨2020年移友会上,出现了感人至深的一幕:三位小朋友代表重获新生的器官移植受者,登台向器官捐献者的家属送上鲜花和拥抱,表达对逝去生命的致敬和感恩之情。
    一位捐献者的妈妈含着眼泪说,孩子虽然离去,但她还活着,“在别人身上,在很多人心中。”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感谢捐献者和他们的家属,是他们支撑起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表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告别灰色地带,走到阳光下,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红十字会的支持和医务人员的努力,“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我们成功的原因。”

    他们来过这世上 留在人们的心里

    作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迄今已实现1000例公民捐献。在一个生命获得重启的背后,是另一个生命的不幸离去,但他们并未被遗忘。在现场致敬捐献者环节,大屏幕上一一闪现捐献者的照片,他们中有天真可爱的孩子,有正当壮年的家庭“顶梁柱”。记者身旁的两位女士默默擦去眼泪,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018年10月28日,我女儿因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离开了我,回想这些记忆和细节让我很痛苦。”清远女孩妮妮的妈妈讲述着对3岁女儿的思念。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她,器官捐献可以帮助更多人,为更多人带来希望,也让妮妮的生命在其他人的身上延续下去时,她当场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和眼角膜。


传递“生命礼物”的妮妮小朋友

    “我不想让其他家庭也像我们一样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妮妮的眼角膜可以在别人眼睛里看到这个世界,她的心依旧会跳动。”妮妮妈妈说,人的真正消亡,是直到最后一个记得她的人也离开世上了,那么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在人世里消失了,才是真正的死,“只要我们想着她念着她,她就还活着。这是对妮妮最好的纪念和爱。”
    “10月28日早上,人生最后一次抱我的女儿。现在,我常常去器官捐献者的墓园去看她。那里镌刻着许多器官捐献者的名字,有孩子有年轻人,我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性格是文静的还是活泼的。”妮妮妈妈说,他们来过这世上,有着各种故事和遭遇,他们还活着,在别人身上,在很多人心中,“将来我也会像我的女儿一样,变成上面的一个名字。”

    受助孩子隔空表达谢意

    根据国际惯例,器官捐献是采取双盲原则的,捐献者和移植受者不能见面,也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然而,一些重获新生的家长希望能以某种形式,向奉献大爱的家庭表达谢意。
    “刚才在大屏幕上看见我儿子的照片时,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三岁男孩乐乐去世后,爸爸妈妈将他的器官捐出,救助了六人。受邀上台分享捐献故事时,乐乐妈妈从大屏幕上第一次看到其中三个可爱宝宝戴着口罩的照片。他们都是乐乐送出的“生命礼物”的受益者,孩子们的爸妈借这个场合向乐乐妈妈转达全家人的感恩之情,让想念儿子的乐乐妈妈现场飙泪,激动地哽咽难语。
    一对4岁双胞胎男孩欢欢、笑笑,作为器官移植受者的代表,在妈妈的带领下向三位器官捐献者的家属献花。“我的两个孩子出生六个月时查出有多囊肾,先后出现肾衰竭,当时感到天都要塌下来了。”双胞胎的妈妈阮女士说,幸运的是,弟弟和哥哥分别在今年8月、11月等到了肾源。
    “捐献者一个是3岁多的宝宝,一个是1岁多的宝宝。我们心里万分感激他们的父母!”阮女士说,得知有机会向捐献者家属代表献花,尽管不能见到救了两个孩子一命的家长,她还是特意带着两个孩子提前从重庆来到广州,把这份感激传递给台上台下的捐献者家属代表。“我们会教育孩子多做善事,多帮助别人!”阮女士说,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久久不忘。

    广州医生殉职 妻子代为捐献器官


丘医生妻子含泪回忆丈夫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学界面临大考之时,我的丈夫倒在了他的工作岗位上,是突发的脑干出血。”广州正骨医院丘远军医生的遗孀梁晓宁动情地回忆丈夫四十岁的年华。
    她与丘医生是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同班同学,在学医路上相知相爱。她回忆在丈夫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坐在ICU门外,隔墙守着丈夫,“不能相信一个晚上8点告诉我10点下夜班的人,即将天人永隔,感觉丈夫的生命在我手指缝里,一点一点地流逝。”悲痛之余,她记得17年前与丈夫一同实习时,遇到一个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的病人。当时,她为病人的离去伤心哭泣,丘远军却安慰她:“作为医生,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人的生命,但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一生,尽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宽度,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可贵。”
    梁晓宁流着眼泪,打通了红十字会器官捐赠热线,为丈夫完成作为医者的最后心愿。“我们的孩子只有9岁,见到爸爸的机会不多。因为工作忙碌,我丈夫常常在孩子睡着后才踏入家门。” 梁晓宁说,当儿子知道爸爸的器官捐赠结果的那一刻,用手指很认真一个一个地数着,他的父亲能救多少人,能让多少人重见光明。“孩子为他父亲感到骄傲,他说:我的爸爸只是四处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去了,他的眼睛依然是最漂亮的。他立刻就能‘重见光明’,他是我的英雄!”孩子的话,让她觉得捐献的决定是对的,丘医生永远是全家人心中的那盏暖灯,“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为器官捐献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重新点亮那心中的暖灯!”


    “一千个捐献者背后就有一千个感人的故事,一千个平凡的人,做了同样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之际,将珍贵的器官留在了人间,使三千多位患者重获新生,给三千多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专家何晓顺教授动情地说,这种无私奉献的善举,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一个逝去的生命因此而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一个普通的灵魂也因此而升华得挺拔、伟岸,让我们向伟大的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致敬!

    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明年7月迁入广州生物岛

    “2020年中国器官捐献总数将达到五千多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表示,为了进一步规范并推动器官移植工作的发展,国家卫健委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将对器官移植进行为期两年的专项整改工作。


    广州领衔的广东医学界,对中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黄洁夫透露,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明年七月,国家人体组织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项目将落户广州生物岛。该项目即 “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这一系统自问世以来严格遵循国家的器官分配政策,对器官移植等待者进行排序,对每一个完成捐献的器官,以患者病情紧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客观医学指标,执行自动化、无人为干预的分配,保障器官分配的科学、高效、公正和透明。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452563&site4=&columnID=400#/detail/1452563?site4&columnID=400
报道时间:2020-12-21